一、地瓜(红薯)
地瓜是补脾胃的食物之一,它具有补脾、宽肠胃、益气力的功效,很适合身体瘦弱、容易乏力、脾虚的人吃,但是吃地瓜要注意适量,如果吃多了容易导致胃肠道胀气,还会有反酸烧心的现象。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,红薯有「补虚乏,益气力,健脾胃,强肾阴」的功效。「红薯蒸、切、晒、收,充作粮食,称做薯粮,使人长寿少疾。」《本草纲目拾遗》说,红薯能补中、和血、暖胃、肥五脏。《金薯传习录》说它有6种药用价值:治痢疾和泻泄;治酒积和热泻;治湿热和黄疸;治遗精和白浊;治血虚和月经失调;治小儿疳积。《陆川本草》说,红薯能生津止渴,治热病口渴。
地瓜养生食谱
小米红薯粥
材料:红薯00克、小米30克、盐适量、白糖少许制作顺序:食用价值:红薯小米粥具有补气、通便、润肠的功效,对于一些啤酒肚、产后无食欲、术后、大便干燥患者有很明显的疗效,特别是肠胃功能紊乱者是很好的食疗佳品。
注意事项:
A、不宜食用有黑斑的红薯,有黑斑的红薯黑斑里的病毒不易被高温破坏与杀灭,容易引起中毒,出现发热、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一系列中毒症状,甚至会导致死亡。
B、不宜和柿子同时食用红薯的主要成分是淀粉,进食以后会产生大量果酸,如果与柿子同时食用,果酸可与柿子的单宁、果胶起凝聚作用,形成胃结石。如果食量多的情况下,应该至少相隔五个小时以上。如果感觉胃部不适,医院做胃镜,看看是否有胃出血或胃溃疡。
一定要熟透再吃红薯一定要蒸熟煮透再吃,因为红薯中的淀粉颗粒不经高温破坏,难以消化。红薯含有一种氧化酶,这种酶容易在人的胃肠道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,如红薯吃得过多,会使人腹胀、呃逆、放屁。
消化不良慎吃红薯红薯的糖分多,身体一时吸收不完,剩余部分停留在肠道里容易发酵,使腹部不适。中医认为,湿阻脾胃、气滞食积者应慎食红薯。
二、鲫鱼
鲫鱼有很好的健脾利湿作用,身体浮肿、容易口渴、食欲差、容易困倦的人吃鲫鱼可以健脾,缓解这些症状。
白鲫鱼煲汤
用油将鱼两面煎黄,用开水猛火煲汤,煮成白色乳状。然后加砂仁3克、陈皮3克、香菜20克、生姜0克,稍滚三分钟。鲫鱼性甘平,补而不燥,健脾去湿,而且还含有丰富的营养。中医认为此方补脾胃甚好。
田艾煲鲫鱼
材料作用
田艾30克,鲫鱼克,生姜0克,煲汤饮用。此方不仅健脾去湿,还可以预防蚕豆病。
三、山药
中医认为山药味甘,归脾胃经,具有健脾补气、补肾固精、养阴养肺的功效,适合慢性腹泻、便溏、脾虚等症患者食用,但是气滞胀满者和湿重者不宜食用。
味甘,性平。入肺经、脾经、肾经。《本草纲目》概括五大功用“益肾气,健脾胃,止泄痢,化痰涎,润皮”山药煮粥或者用冰糖煨熟后服用,对身体差、肠炎、肾亏等慢性病均有疗效。.补益脾胃:治疗脾胃虚弱、泄泻、体倦、食少、虚汗。2.益肺滋肾:本品不寒不燥,味甘质润,可治疗肺肾虚损的消渴、遗精、带下等病证。
一般人群均可食用。.适宜糖尿病患者、腹胀、病后虚弱者、慢性肾炎患者、长期腹泻者;2.山药有收涩的作用,故大便燥结者不宜食用;另外有实邪者忌食山药。
★小编提示。山药皮中所含的皂角素或黏液里含的植物碱,少数人接触会引起山药过敏而发痒,处理山药时应避免直接接触。2。不可以生吃,因为生的山药里有一定的毒素。
砂仁苡米淮山粥
砂仁5克,苡米30克,淮山30克,大米00克,煲粥食用。此方可健脾祛湿。
淮山薏米莲子粥
淮山、薏米各30克,莲子肉5克,大枣0枚,小米60克,淘洗干净后与小米共煮成粥,熟后加白糖调匀即成。健脾益气,适用于脾胃虚弱,食少纳差,肢体无力。
四、土豆
土豆又称马铃薯,中医认为,土豆味甘,具有健脾、补气的功效,经常消化不良、食欲不振、脾虚的人可以吃些土豆来调理,在挑选土豆的时候要注意,发芽的土豆一定不能吃,这样的土豆是有毒的,吃下去会导致中毒。
可以用来主治胃痛、痄肋、痈肿、湿疹、烫伤,是和胃健中药和解毒消肿药,性平味甘。中医认为马铃薯“性平味甘无毒,能健脾和胃,益气调中,缓急止痛,通利大便。对脾胃虚弱、消化不良、肠胃不和、脘腹作痛、大便不畅的患者效果显著”。现代研究证明,马铃薯对调解消化不良有特效,是胃病和心脏病患者的良药及优质保健品。马铃薯富有营养,是抗衰老的食物之一。
六、香菇
香菇味道独特,人们煲汤时常喜欢放些香菇来调味,中医认为,香菇味甘,具有益气的功效,能够健脾胃,因此,脾胃虚弱的人可以吃香菇,
一般人群均可食用。宜:气虚头晕、贫血、白血球减少,自身抵抗力下降以及年老体弱者宜食;高脂血症,高血压病,动脉硬化症,糖尿病,肥胖者宜食;癌症病人及癌症患者放疗、化疗后宜食;急慢性肝炎,脂肪肝,胆结石,便秘者宜食;小儿麻疹透发不快及小儿佝偻病者宜食;肾炎病人宜食。忌:香菇为动风食物,顽固性皮肤瘙痒症患者忌食。脾胃寒湿气滞或皮肤瘙痒病患者忌食。
香菇鸡肉粥用料:大米半杯,香菇2朵,鸡胸肉半块,玉米粒适量,胡萝卜一小块,盐匙。
做法:大米淘洗干净,放入汤锅,注入适量清水,开大火煮开,煮滚后转小火。转小火后就来洗胡萝卜、香菇,然后胡萝卜去皮切小丁;香菇去蒂切片,香菇切片放进粥里煮。
2鸡胸肉洗净,用刀随意的片成小片。等锅里的粥煮的差不多了,就是米粒开花了,就可以放入玉米粒、胡萝卜丁、香菇片,搅拌均匀再煮上一会,等他们都断生后,就把切成小碎片的鸡胸肉倒进锅中,然后用筷子搅开,让它们快速烫熟。最后加入一点盐调一下味就好了。
6、牛肉
牛肉也是健脾胃的食物,它蛋白质含量高,但是脂肪的含量却比较少,除了能益脾胃,还能强筋骨、补气血,身体虚弱的人可以多吃。
中医认为:牛肉补脾胃,益气盘,强筋骨。治虚损羸瘦,消渴,脾弱不运,痞积,水肿,腰膝酸软。
①《别录》:"主消渴,止泄,安中益气,养脾胃。"
②《千金·食治》:"止唾涎出。"
③《本草拾遗》:"消水肿,除湿气,补虚,令人强筋骨、壮健。"
④《滇南本草》:"水牛肉,能安胎补血。"
⑤《韩氏医通》:"黄牛肉,补气,与绵黄芪同功。"
土豆红烧牛肉
、牛肉事先用冷水浸泡2小时,用刀背拍松,切块。2、锅里烧开水放姜片、花椒、料酒,倒入牛肉块煮三分钟去血水;3、油烧热,爆香葱姜和香辣酱;下牛肉、生抽、料酒、糖、盐,翻炒片刻;4、移入砂锅,加适量水,大火烧开,转小火加盖慢炖30分钟;这时将土豆切块,下油锅略炸盛出备用;5、30分钟后加入土豆,接着炖;待土豆熟软,放入青椒,大火收汁,勾芡,放少许鸡精,盛出,撒上葱花即可。
七、板栗
板栗在秋季成熟,可以生吃,可以煮熟吃,味道很好,中医认为,栗子味甘,归脾胃经,具有活血止血、补肾强筋、健脾养胃的功效,脾胃虚弱、食欲不振的人适合吃,但是腹胀的人不能吃。
味甘,性温;归肾、脾、胃经。养胃健脾、补肾强筋、活血止血。用于反胃、泄泻、腰脚软弱、吐、衄、便血、金疮、折肿痛、瘰疬、月家病、九子疡、赤白痢等症。
板栗粥
板栗粥是一道美食,由板栗、白粥、盐等食材制作而成
原材料板栗00克,白粥小碗、调味料盐少许
、将板栗用沸水煮5分钟,捞出来去壳剥皮,再切成小块。
2、待白粥煮开后投入板栗煮5分钟。
3、等板栗完全熟后撒入少量住址,拌匀就可以了。
八、黄芪
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,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、保肝、利尿、抗衰老、抗应激、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。但表实邪盛,气滞湿阻,食积停滞,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,以及阴虚阳亢者,均须禁服。
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,民间流传着“常喝黄芪汤,防病保健康”的顺口溜,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泡水代茶饮,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。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,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,回阳救逆,常用于虚脱、休克等急症,效果较好。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,常用于体衰日久、言语低弱、脉细无力者。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,中医称为“表不固”,可用黄芪来固表,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。
现代医学研究表明,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、保肝、利尿、抗衰老、抗应激、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。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,增强心肌收缩力,调节血糖含量。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,改善心肌供血,提高免疫功能,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。黄芪食用方便,可煎汤,煎膏,浸酒,入菜肴等。
性味归经性味:甘,微温。归经:归肺、脾、肝、肾经。
参芪大枣粥
参芪大枣粥,先水煎党参、黄芪。慢火煮40分钟后,去药渣留汁,入大米、大枣共煮成粥即可。每日剂,分-2次服食,7天为一疗程
本方以黄芪、党参补脾益气,用大枣协同奏效。用于脾虚气弱,体倦乏力,自汗,饮食减少,或易于感冒。健脾益气和中。适用于慢性胃炎病久体弱,症见神疲纳呆、畏寒肢冷等。
九、茯苓
“茯苓久服百病除”这是药王孙思邈对茯苓的评价,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茯苓对身体十分有益。茯苓也具有健脾的功效,同时还具有利水渗湿的功效,对治疗脾虚腹泻有很好的治疗效果。
、《本草纲目》:茯苓气味淡而渗,其性上行,生津液,开腠理,滋水源而下降,利小便,故张洁古谓其属阳,浮而升,言其性也;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,降而下,言其功也。[]
2、《本草衍义》:茯苓、茯神,行水之功多,益心脾不可阙也。
3、《本草正》:能利窍去湿,利窍则开心益智,导浊生津;去湿则逐水燥脾,补中健胃;袪惊痫,厚肠脏,治痰之本,助药之降。以其味有微甘,故曰补阳。但补少利多
十、薏米
颖果又称苡仁,味甘淡微甜,营养丰富,含碳水化合物52%-80%,蛋白质3%-7%,脂肪4%-7%,油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,其中亚麻油酸占34%,并有特殊的薏仁酯;磨粉面食,为价值很高的保健食品。[2]米仁入药有健脾、利尿、清热、镇咳之效。
薏米冬瓜汤
材料:薏米50克,冬瓜50克。
准备:薏米提前用清水浸泡2~3小时。冬瓜去皮,切厚片备用。
做法:先把薏米放入锅中,加适量水,大火烧开后停火,焖30~50分钟,然后开小火,煮熟至开花。然后放入冬瓜,转大火烧开转中火煮2分钟即可。如果你感觉味道太淡,可以加点盐、葱花等调一下味道。[3]
砂仁苡米淮山粥
砂仁5克,苡米30克,淮山30克,大米00克,煲粥食用。此方可健脾祛湿。
莫老爷上工坊
赞赏